2009年11月30日星期一

逢甲"鷹揚"



  學校裡最受矚目的公共藝術品非「鷹揚」莫屬,這座巨型陶塑高約400公分,寬約162公分,重達3,000公斤,為已故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劉良佑教授精心設計,製作過程嚴謹慎重,經多次修改重製,才能有今日完美之呈現。


  這座公共藝術品於民國90年11月15日在商學大樓前舉行揭幕典禮,為全球校友表達對母校的感激與期許之情的大型戶外陶塑品於,以「鷹揚」造型寓意逢甲的起飛遨翔。「鷹揚」正面主體以本校的英文縮寫字母 FCU組成,胸腹中央升起五個圓圈,碑體上端有穀紋造型,整體寓意:「五育圓滿蒸蒸日上,臻於至善」。背面為一胸懷「五湖四海」的巨鷹造形,眼部為一象徵資訊科技的「e」字形,展現全校師生與校友在「e世代眼光」的引領下,胸懷遨翔天際的壯闊願景。鷹揚陶塑聳立於商學大樓前草坪,除了美化校園景觀,更洋溢著藝術的人文氣息,也說明了掌握e世代、放眼五大洲、實現大學之道的逢甲人氣質。


  小而精緻化的校園,四處有綠油油的草坪,活蹦亂跳的松鼠,簡單悠閒的石椅及別具意義的公共藝術品,這些都是值得大家一一去體會的。下次再經過商學大樓前的草坪,別忘了去看看「鷹揚」。

鷹揚資料來源:逢甲週報

2009年11月27日星期五

勝利之道


  每天在校園裡走走跳跳時,總會發現忠勤樓、建築館與語文大樓間這個ㄇ字型的廣場裡,有一個”藝術品”,它到底從何而來,有何意義呢?經過一陣翻查,終於在校刊裡找到屬於它的紀錄了。

  「勝利之道」是86級畢業生工作委員會贈送母校露天藝術品,於87年6月13日舉行致贈儀式,這座雕塑品放置於忠勤樓與語文大樓之間的草坪,為本校第一座畢業生致贈母校的紀念品,也是本校第一件露天藝術品,別具意義。

  藝術品作者為廖述乾先生,為畢業生設計了一座長2米4、高3米6、寬2米4,代表文化教育落實於校園的雕塑品「勝利之道」。廖述乾先生曾經一連得到三屆全省美術展覽前三名,成就受到各界的肯定,其作品並擁有永久免審權的殊榮。

  下次如果你再從它旁邊經過,同學們若問起你”What is this?”你就可以跟他/她分享這個小秘密囉!

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

搶救幻燈片

  校史檔案室目前約存有一萬張早期校景、校園活動、校園簡報的幻燈片,近期將進行幻燈片數位化工作。若各單位內存有早期幻燈片資料,請提供校史檔案室掃描後典藏,豐富校史資料。

98年單位小史競賽獲獎單位


  98年單位小史競賽於日前結束,由張校長於行政會議中頒獎表揚六個獲獎單位:第一名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所)、第二名軍訓室、第三名藝術中心,佳作三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所)
、土地管理學系(所)、圖書館。

  校史檔案室感謝全校各單位教職同仁的參與,也希望藉由此次的單位小史的編纂,能讓更多珍貴的史料、文物得以保存或被紀錄。

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消失的研究學院

  1979年1月16日,大韓民國京畿大學全炳斗校長偕同研究所朴斗褔所長蒞校訪問。
  圖為廖英鳴院長(左二)、全炳斗校長(左三)、朴斗褔所長(右一)與研究部林宗華主
  任(右二)於行政大樓前合影。


  民國六十五年八月一日,學校為實現十年遠程發展計畫,進行組織調整,成立「研究部」,以協調各研究所研究發展事宜,當時有保險研究所(60)、紡織工程研究所(61)、自動控制研究所(62)、經濟研究所(65)四所,由林宗華教授擔任主任一職。
  
  民國六十九年八月一日,本校為改制大學將原有科系分為五所學院,研究學院、工學院、商學院、管理學院與理學院等五所學院。研究學院第一任院長依然由林宗華主任擔任,紡織所於六十八年成立博士班,陸續七十年成立化學工程研究所,七十一年成立機械工程研究所、七十三年成立資訊工程研究所、七十五年成立土木水利工程研究所等。

  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卅一日林宗華院長屆齡退休,學校於第28次校務會議中,由廖英鳴校長報告「本校研究學院的組織係由原逢甲工商學院研究部改制成立,研究學院院長由原研究學部主任林宗華教授擔任。由於各國立大學都偏重於所、系合一的作法,以求其連貫性,今適逢林院長屆齡退休,遂與董事會協商將研究學院名義取銷,以朝所、系合一之方向發展。此後,有關各研究所的綜合業務,委由教務處辦理,有關各研究所個別業務,則交由所系會同處理。」

  自此,研究學院消失在逢甲組織中,而林宗華教授成為研究學院第一任且唯一一任的院長。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大家一起來寫校史

  2009年校史檔案室推行「單位小史編纂計畫」,並於3月12日與17日在第六國際會議廳舉行研習會,由歷文所陳哲三教授與王志宇教授主講,透過研習會說明單位小史編纂的內容與注意事項。正如陳哲三教授所言:「人類是歷史的動物,我們今天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都是無數個昨天所積累而成的」,而那無數個昨天是需要透過記錄才能成為久世流傳的史料。  

  編纂單位小史的主要目的,是在於「留住校史」。過去很容易遺忘,唯有將之付諸於文字,才能具有意義。學校是所有行政單位與教學單位所組成,每個單位都是校史的一部份,從單位的演變可以看出學校發展的脈絡。就讓身為逢甲一份子的我們,一起記錄逢甲每日每時每刻發生的重要活動,一起來寫校史。  

  單位小史編纂時程為2009年4月至6月,為期三個月,籲請各位同仁一起加入寫校史的行列,為學校盡一份心力。

原文刊登於逢甲週報第287期-第2版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二一大道 在哪?

  今天有幾位學生到第一招待所參觀,在介紹展出照片時,學生問我,這裡是哪裡?

民國75年3月25日,美國長堤加州州立大學校長韓恩博士Dr. Stephen Horn來訪,在廖英鳴校長、工學院楊濬中院長與三位該校交換學生的陪同下參觀校園。

拍攝地點:圖書館前的噴水池,一群人正往圖書館方向走去。

  學生說:「哦!就是二一大道。」二一大道???是什麼啊!一問才知道,學生們都說走過那裡就會被二一,所以就叫「二一大道」,這還是我第一次聽到的說法。

  那麼我就來分享一下「二一大道」的前世與今生囉。

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丘逢甲先生紀念館落成後,學校即積極策畫整理校園,首先於建築系舉辦校園設計比賽,在多位老師的協助下,集各項意見以為參考,並在高人言董事長與廖英鳴院長的督促指導下,於紀念館前建噴水池一座,並於週圍道路廣植南洋杉、鐵杉與紫藤等。


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五日,先總統蔣公逝世,十八日全體師生發起籌塑先總統蔣公銅像捐獻運動,並於同年十一月十五日,邀請總統府秘書長鄭彥棻舉行先總統蔣公銅像揭幕典禮。




民國六十二年至八十五年間,圖書館與丘逢甲先生紀念館前的廣場,就如同上圖。蔣公銅像前的右前方籃球場的位置,就是現在的人言大樓。

  直至黃鎮台校長上任後,提出校園景觀再造,經多次會議、公聽會等,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十六日榕榕大道景觀工程開工,十二月廿四日完工。


  完工後,校園內原舖設的柏油路面變成了連鎖磚石,增加緣地,少了原先的剛硬,廣場旁的石椅則成為許多學生駐足休閒聊天的地方。

  但這裡怎麼會成為「二一大道」呢?難道真的有許多同學穿越綠地,走進綠地中的圓圈圈後,就被二一了?一堆問號。而我唯一能解答的只是,這廣場的前世與今生。

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

民國二十八年由曲江到五華的護照 廖英鳴校長珍貴文件 第二版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五月二十日,由廣東省政府財政廳廳長顧翊羣發給廖英鳴先生的護照,內容為:發給護照事茲有本廳職員廖英鳴因公由曲江赴五華隨帶體,希沿途軍警關津照放行該員亦不得攜帶違禁物品致干未便此照。


  1939年,中國動盪不安的年代,同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身為廣東省財政廳的職員,因公務要由曲江至九華,即便兩地均屬廣東省境內縣市,仍需發給護照,讓沿途軍警關津關照放行。

  雖然這一張”護照”跟逢甲校史並無直接的關聯,但總覺得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歷史文件都應該被重視,我想廖名譽副董事長想珍藏的不僅僅是一張張泛黃的文件,而是他自己的歷史,一生的閱歷。

2009年3月13日星期五

人人都是歷史學家 廖英鳴校長珍貴文件 第一版

  翻開家裡的抽屜,我還收藏著國中時的聯絡簿,只因為裡面有幾句老師鼓勵的話語;我還收每一次出國旅行的行程資料或旅行中的隻字片語,這些都是”我的歷史”。人人都是自己的歷史學家。
  
  民國94年,校史檔案室編纂出版《儒家思想的實踐者-廖英鳴先生口述歷史》一書,我陪同王志宇秘書前往霧峰訪問廖英鳴名譽副董事長,幾次訪問後,董事長拿出了私人珍藏,三、四大本的資料夾。王秘書看到資料夾內容後,笑逐顏開,因為這是一批極為重要的珍貴歷史文件,校史檔案室向廖董事長借回學校掃描存檔後歸還。

  

    這是民國51年10月14日,由私立逢甲工商學院高信院長發給廖英鳴先生的聘書,

    聘廖英鳴先生為逢甲工商學院的教授兼訓導主任。


     這是民國54年8月1日,由私立逢甲工商學院張希哲院長發給廖英鳴先生的聘書,

     聘廖英鳴先生為逢甲工商學院教授兼教務主任。

  每個人對於”價值”有不同的判斷,喜好歷史的人認為一張張泛黃的"紙”或照片,或是一台老舊的打字機,或是一張留有重要人物字跡的手稿,都可能是很重要的史料或見證歷史的文物。

  這兩張由廖名譽副董事長保存的聘書,一張來自於高信院長(逢甲第二任院長),一張來自於張希哲院長(逢甲第三任院長),聘請廖英鳴先生擔任訓導主任與教務主任等職。廖董事長於民國51年10月14日受高信院長聘請到逢甲任職,自此沒有離開過逢甲,並62年-77年間擔任本校校長,直至今日為本校名譽副董事長。

2009年2月19日星期四

點名制度的演變

  「嚴管勤教」是逢甲的最高教學指導原則,在幾次口述歷史訪談中,聽到退休教授和畢業校友們提到”點名制度”,以我個人而例,唸大學時,老師們在第一堂課就會向修課的學生說明打成績的標準,通常是期中考佔30%,期末考佔40%,平時考加出席率佔30%,老師會隨時抽點,只要三次沒到,就要小心被當囉!這是我當大學生時對於”點名”的認識。

  五十二年逢甲從北屯搬到西屯,開啟了逢甲校史的另一章,逢甲”嚴格的點名制度”目前無法追溯起至自何時,但我相信應該差不多就在這一時期了。早期點名主要有專責工讀生於上課時在教室外點名,只點座位不點姓名,點名不到不只要扣操性分數,學科成績也都要扣分,「嚴管勤教」不只是口號,學校確實在落實。

  學校為了”點名制度”也於行政會議及校務會議中討論多次,因”外點”有時容易造成困擾,學生無法自行更換座位,工讀生外點與任課老師內點的時間不盡相同,容易產生錯誤。

  民國73年9月19日,第155次校務會談中,通過新制上課點名辦法,原工讀生點名改為任課老師點名,減少錯誤發生,點名缺曠課的資料上網供學生查詢,並附上獎勵辦法以班級為單位,出席率最高的前三名均有獎金,這是73年版的”點名制度”。

  民國75年8月1日,恢復”外點”,由課務組派工讀生在教室外點名,以落實點名工作。新制的點名辦法雖有其優點,但仍有缺失之處,在老師們的反應下,改採”外點”方式,落實點名制度。

  民國77年9月14日,第316次校務會談中決議通過,尊重師生之意願,自本學期起改為內外點並行制,任課教師可自行選擇內點或外點,行內點制者,課務組有時也會抽點以為印證。點名只扣操行而不扣學科成績,由任課老師自行斟斟決定如何扣分,學校不再統一規定。

  民國86年5月28日,第541次行政會議,由黃鎮台校長決議,自八十六學年起,上課點名一律採”內點”,90年3月28日第87次校務會議,教務處推行「榮譽班制度」,由任課教師自行處理學生上課點名事宜。

  「點名制度」隨著時空背景的不同,有了變化,但不管是內點或外點,校方希望學生勤奮用功、努力學習的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2009年2月13日星期五

學校的第一隻電話號碼  4792

  根據張希哲校長發表於《逢甲大學創校卅週年的回顧》書中〈逢甲建校初期的回憶〉一文中記載,學校自民國五十二年搬遷西屯後,校園環境和對外交通均極待改善,當時為了裝設一具電話,可是煞費苦心,因為那時台中的電話系統發展尚未普遍,在郊區裝設電話,除裝機費之外,還要另加十多萬元的「界外工程費」。雖然學校當時可以勉強付出這筆費用,但張校長覺得這樣的規定未盡合理,同時也認為如能想出其他可行方法,這筆錢可以用來建造學生熱切盼望的球場。所以張校長一方面運用人際關係,請警察電話總機及軍用電話總機各在學校裝設分機一具以應急需,一方面向台中電信局、電信總局、交通部逐級洽商,結果約在半年後,才同意將界外工程費以記賬方式處理,在學校裝設了第一具自動電話,號碼是「4792」,後來再過幾個月再增設一具,號碼是「4077」,另在校園裝設兩具公用電話。學校初期幾年對外的電話聯絡,就是靠這幾具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