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4日星期一

圖說新生入學


  民國五十二年,逢甲從大坑搬遷西屯,當時交通較為不便,為服務新生,在火車站設置新生服務台,同時也提供交通車,來往於台中火車站與逢甲間,協助載運行,讓遠道而來的新鮮人能順利的完成報到,開始大學的新生活。

  到了學校後,準備排隊註冊,一關接著一關.......




  加入社團...忙著找窩...這些都曾經是每個大學生的珍貴回憶。



2007年12月20日星期四

”逢甲大學”怎麼寫? 有學問



  2006年4月,在人社院長李威熊院長、中文系謝海平主任、歷文所劉良佑教授、藝術中心劉靜敏主任指導下,由公關室設計將「逢甲大學」四個字,以「小篆版」、「隸書版」、「行草版」三種書寫字體呈現,做為代表本校現階段的一種形象識別。使用小篆體有逢甲大學懷古及資訊化的雙重表徵;隸書版與逢甲大學穩重踏實、注重基礎並由基礎上建立創新的精神相符;行草版顯出逢甲大學不失傳統根基之深遠內在涵意。

2007年12月18日星期二

可愛的逢甲大學吉祥物-戰神鷹




  為慶祝逢甲創校45週年,由秘書室與公關室主導,舉辦以老鷹為主題的「吉祥物」設計公開徵選活動,以建立本校之精神標誌,同時也是專屬於逢甲人的吉祥物,可以廣泛的運用,做為本校動態活動的識別系統。

  吉祥物的徵選自2006年11月3日舉辦校內外說明會,展開公開徵選活動,並於2007年1月2日召開評審委員會議,在眾多極具創意的作品中,初選17件優良作品,於1月3日提行政會議報告,1月8日複選13件並訂定前4名作品,1月10日提報第111次校務會議票選前三名,最後由黃湘梅小姐的設計獲得本校師生的青睞,勇奪第一名。




  逢甲戰神鷹LOGO的設計理念為擷取老鷹之頭部,強化嘴、眼為主要設計:強調鷹眼之「銳利」、「遙望遠方」象徵謀略、遠見、鎖定、精確;以「圓」鎖定整體型態、抽象表達老鷹佇立月亮前方之「剪影」,構成至美的「圓見(遠見)」。人形偶理念則是以「一飛沖天」擬人化老鷹來象徵運動鷹的招牌動作;呈現涵義為「勇敢」、「衝勁」、「堅持」的運動家精神;前額翹起的一撇頭髮,象徵活力,嘴腮邊的「痣」,除了加強獨特之辨識度外,更意指「親和力」、「熱心服務」的精神;著裝方面以精簡設計來塑造超人般的精神。


2007年12月14日星期五

逢甲大學學士袍為什麼是紅色的呢?



  前陣子看到大四學生在丘逢甲先生紀念館前拍攝畢業團照,大家身上穿著紅色的學士袍,你知道嗎?逢甲大學本來的學士袍是黑色的,但為什麼會變成紅色的呢?讓我來告訴你。

  1999年3月3日,第614次行政會議中,針對修改原本畢業服款式、設計及顏色等進行討論,由紡織系林明芳主任率員設計及台南技術學院與實踐學院的技術指導,設計出五種學士袍、四種碩士袍、四種博士袍,上網經學生票選,學士袍B、碩士袍B、博士袍D獲得最高票。



  1999年5月19日第622次行政會議中再次討論,由建築系色彩專家黎淑婷老師提供建議,選定袍色為棗紅及深藍兩色,供出席人員參考。藍色代表忠誠、科技、生命力、成長,象徵逢甲長程發展之方向;棗紅代表復古、古典,象徵逢甲學生穩重、踏實之本質。會中主席裁示,學士、碩士、博士服之袍色統一為棗紅色,另學士及碩士以帽穗依學院分色,帽穗為活動式,送畢業同學做為紀念。新學位服於88學年度開始使用至今。

  各學院帽穗顏色如下:
  工學院-橘色;商學院、金融學院、經營管理學院-灰色;人文社會學院-白色;資訊電機學院-藍色;理學院-黃色;建設學院-綠色。

歷年校慶回顧展


活動期間:民國96年11月12日起至97年3月31日止

  本校於民國50年創立,原址於台中市北屯區子里的大坑觀音山,後由高信先生接任校長一職,遷建西屯,民國52年2月19日正式遷至西屯校址上課。草創時期,百廢待舉,於50-60年之間,相繼完成第一招待所、教學大樓、行政大樓、工學館、商學館、育樂館、語文大樓等建築。民國53年12月22日,為慶祝創校三週年暨第三期校舍工程落成典禮,邀請教育部黃季陸部長蒞校剪綵,此為第一次舉行之校慶慶祝活動。

  民國59年7月2日,第57次院務會議決議:以本學院創校第1年正式開始上課,11月15日為校慶日,此後陸續於59、60、61年舉行校慶慶祝大會,邀請各界貴賓、校友及全校師生一同參與,為學校慶生,而自62年起每年固定於11月15日舉行“校慶暨全校運動大會”,直至87年才將“校慶”與“運動會”分開舉行。

  第一招待所內共有6個展覽空間,按照年代依次排序,展示民國50年至95年間各年度的校慶各項活動,櫥窗則擺放歷屆校慶拔河及各項運動比賽等,展出45年來各屆校慶具代表性及特色的照片。

發現不一樣的逢甲


展出期間:民國 95 年 11 月 13 日 起至 96 年 3 月 31 日 止


  校園之美應不侷限於某種景觀的美,學生的笑、運動時的汗、感動時的眼神交會、勝利時剎那的永恒,這些片段更具震撼,也更能打動人心。本次一招特展將透過攝影家的眼睛,發掘出不一樣的逢甲之美,透過一幅幅生動唯美的照片,展現逢甲景觀之美以及人文活動之美,透過一靜一動的不同表現,整體呈現逢甲校園不同的美感。   


  預計採用的照片有第廿屆逢甲盃攝影比賽中校景類的得獎作品、公關室提供相關照片、于志旭先生作品、校史檔案室原有照片等,若不足則再商請攝影社同學幫忙拍攝。

青春記實-大學生活在逢甲


展出時間:2005年1月2日~2006年1月20日

 

  逢甲大學於民國五十年創校,五十二年二月十九日正式遷校西屯,創校至今已有四十四年之久,畢業校友共計十五萬餘人,逢甲人遍及全球。而孕育無數逢甲人的“逢甲大學”除了擁有龐大的校友資源外,更蘊藏著全體逢甲人大學生活的 ” 集體記憶”。


  四年的大學生活從新生報到那天開始,緊張興奮的心情沖淡了些遊子的愁緒。開學初,各類型社團擺攤設位招募新生加入,為社團注入新血,大學生活的多采多姿可從社團的多元化中看出端倪。回顧大學生活,社團、學業、愛情似乎是必修學分。課堂上的認真聽講、勤抄筆記,每到期中、期末的埋頭苦讀,或是實習工廠裡的實作練習,都是大學生活裡不可抹滅的回憶。大學的自由學風 、 社團活動的參與 、 校園 生活的點滴一幅幅的照片,串連出一個完整的大學生活。


  讓我們一起回顧早期大學生生活的點滴,走進第一招待所,一起回味從前。在今日與住昔間尋找,同樣的感動。

逢甲大學與馬來西亞僑教特展


展出時間:2004年11月1日~12月31日

  秘書室編輯出版《片雲天共遠─逢甲大學與馬來西亞僑教》一書,內容大致以 1964年教育部與僑委會委託本校辦理的「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開始,說明本校經辦四十年的情況。本校在此四十年內,培育出僑生子弟共計約有四千五百多人,為辦理海青班的大專院校之冠。四十年來,本校秉持高重建人人言先生的僑教理念,繼續不斷的為僑生服務,並以嚴管勤教做為教學方針,使得來台求學的僑生們能真正習得一技之長,返回僑居地後得以發揮所學,並漸次進入馬國社會的領導階層,本校在僑教上的貢獻足為楷模。


  此次特展選取書內的經典照片加以展示,並附加說明,呈現《片雲天共遠》一書的精華,分別以本校接辦海青班初期、海青班學生活動、歷屆海青班畢業典禮、馬來西亞「逢甲之夜」、馬來西亞校友與母校的互動、逢甲大學與馬來西亞僑教等為主題,共展出約五十張照片,再配合校史資料室所收藏的相關紀念文物等進行展覽,俾使全校師生對於本校在僑教上的努力與貢獻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高人言先生文物特展


展出時間:九十二年九月十日起~十一月二十日止

  高人言先生逝世十周年特展,展出的相片共五十張,記錄了人言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從民國初年的赴德留學、學成歸國,回國後經歷了中日戰爭與國共內戰,他的一生充滿了我們無法想像的精采,也因為如此造就了人言先生堅毅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民國五十一年人言先生接任逢甲工商學院院長一職後,便陷入了與逢甲大學這難分難捨的情感,由展出的五十張相片中,不難看出人言先生對逢甲大學無止盡的付出。

逢甲之美建築特展


展出時間:九十二年三月十五日至六月十五日
  校史是學校的生命史,也是當地居民的共同記憶,記錄地域的變遷、成長。第一招待所現所懸掛陳列為重要人物及學校發展之相片與紀念物,今昔對照之歷史價值與功用,非任何定期展覽可取代。此主題佈展計畫主為校史二萬五千張檔案資料照分類整理之第一階段成果發表,亦藉此呼籲逢甲人翻箱倒篋協尋老照片,一同加入保存共同文化資產的影音像資料庫建置計畫。


體育館


  全新體育館於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落成,是一個生命力創造的地方,是一個校內校外互動的中心,未來將成為台中市體育活動的重鎮。體育館並非單純只是一座運動健身的體育館,而是全國大專院校首座同時包含運動、休閒、舒壓、集會、表演,以及停車等功能的體育館;在資源共享的理念下,它不僅僅是逢甲人的體育館,它的所有設施將也是台中市民所共同擁有的。多功能體育館,外觀設計新穎獨特,類似一個太空船,歷時25個月完工,包含地下二層、地上六層,總樓地板面積約9,158坪。新體育館以「實用、好用、多用、互用」為原則,採取「節能、穿透、親和、e化、活力、前瞻」的風格,具有環保節能綠建築精神。擁有1座可於雨天活動之半戶外球場、1座國際標準游泳池、3座室內多功能球場、2間舞蹈室、2間迴力球室、3間體適能室(健身房)、2間視聽室、5間會議室,地下室有120個汽車停車位、680個機車停車位。內部也規劃了多種體育活動的相關用途空間,如武術埸、視聽教室、室內跑道、俱樂部、教師餐廳、會議室、研究小間等,提供等多元功能用途。


  隨著這座高科技、多功能的現代化體育館的正式啟用,本校「體育館營運管理中心」也正式成立,未來除了提供校內師生更優質的體育活動空間外,也將提供體育教學、體能訓練課程、教職員生體適能課程規劃、運動代表隊之日常訓練以及社區民眾運動推廣教育等等,以充分發揮體育館的功能,使全校師生擁有更精緻的體育運動與休閒品質,更加充實了校園學習與生活的多元內涵,使逢甲提升到更卓越的境界。

勵志園


  位於女生宿舍與工學館間之原停機坪及水文觀測站舊址,在高董事長與廖英鳴院長的指示下,融合了建築系與都市計劃系老師精心的創意與心血,構想出一新穎別緻的園,並由高董事長命名為「勵志園」。勵志園佔地三百餘坪,於民國六十六年一月底開工後,歷經多次縝密修改,歷時兩月餘,終在同年四月一日竣工使用。花園設有四處出入口,其中一處設置圓形拱門一座,調和周圍的環境氣氛,並產生活潑韻味。園內優美的同心圓曲線,配以步道動線,與弧形廊道相通,用為緩衝校內建築外型直線的感覺,烘托逢甲建築魅力,使原本嚴肅的空間,平添了幾分熱鬧的氣氛。民國八十八年,二期景觀工程開工,拆除勵志園與第二招待所並將第一招待所加以整修,內部陳列校史資料。

愉園


民國六十三年間,校方計劃布置理工大樓後面的空地,設計為富有中國氣氛的小公園,藉此美化環境,以供師生遊憩,並著手開始興建,於民國六十四年十一月游泳池 、 溜冰場 、 人工湖等設計工程落成啟用。起初由商人管理營收,至六十八年,本校總務處收回原隸屬於營造商人的經營權,並正式更名為 「愉園」,以取「愉快園地」之意。 愉園 內有 荷池 、九 曲橋 、希哲 亭 、 垂柳 、 游泳池 、 溜冰場,提供師生一個最佳憩遊及陶治身心的環境。



愉園的建立至今已近四十年,為了提供全師生更為美善的休閒與運動空間,經審慎評估,決定於愉園現止上興建一座全新的體育館,並於民國九十二年六月間,拆除愉園 、 游泳池 、 溜冰場等地,原址興建多功能體育館。而愉園人工湖中的 「希哲亭」,移往學思園安置,使師生於亭下休憩時,仍能目睹張前校長希哲先生的題字,感念其對學校的貢獻。

學思園


  民國七十二年本校於愉園之西增闢新園,學思園的興建從原本愉園的九曲橋一直伸延橫貫於理學大樓 、 土木水利館後面的空地,並配合原有的鳳凰林成為本校校景突出優美的風景線。學思園的大門採用了中國庭院的迴廊和流線型的矮牆,迴廊中並設置象徵中華文化的 「毛公鼎」,使庭園更為古色古香。而 門外的對聯: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由本校高信董事長親筆書寫,其意義更為深遠。



  園內並蓄意挖掘了一座人工湖,湖邊廣植垂柳,湖中有小島,一座虹橋連貫交通,湖畔置有小坡,小型瀑布傾洩其間,古典的涼亭半邊仲入湖中,在水影的輝映下儼然成為「世外桃源」。 鳳 凰林中水泥的半腸小徑,在綠蔭中穿梭,小道旁全是綠茵的草皮,兩三小石椅供人憩息。當您身置學思園,請你小心觀賞,園內種植的花草林木均經過精心設計,配合四季花開花謝,共計八十餘種之多。學思園的興建,使逢甲師生多了一個優美的休閒環境。

榕榕大道


  走在逢甲校園內,你是否為鞋跟經常卡在磚縫中而懊惱?你知道嗎?逢甲校園內的路面,本來是以柏油舖設的,改舖磚石是校方的苦心。榕榕大道四周鑲以草坪,乃進入校門的第一個視覺焦點。而比起柔軟的草地,柏油路是缺乏生命的。以柏油路搭配草坪,兩者接縫的生硬感,不能與磚石的細緻相比。不需載重的人行道上,更何必讓柏油路破壞了校園道路的親切感。


  榕榕大道是逢甲大學校園景觀的主軸,和星散的草坪連成一體。民國八十四年,榕榕大道重新整建,改寫了逢甲大學的校園意象。因其所處位置在於整座校園的行政與教學區之中心,也是校門入口的意象軸線及校園內主要開放空間所在,而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令逢甲師生在身體活動與心理感覺上,增進許多有形或無形的效益。寬闊平整的綠意代表了穩重與寧靜,隔開了文華路的喧囂。

聯合服務中心


  聯合服務中心位於工學院一角,為本校師生提供簡易、快速、集中並具親和力的校園服務,於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校慶前夕正式啟用,配置有電腦與電子看板,經由校園網路的連結,充分整合校內各單位業務資訊,提供各項資訊查詢,並有專人諮詢,多元化的及時服務,為師生帶來許多便利,也為逢甲行政服務的發展,再創新猷。

   「聯合服務中心」的構想源自政府機關近年來為便民所設置的服務台,也是許多國外知名大學的共同作法,本校成立聯合服務中心在中部大專院校之中的創舉,決定設置在校園的心臟地帶,集中所有服務資訊,成為校園服務的重心,也使本校的行政服務品質提昇到更高的境界。

       聯合服務中心隨著人言大樓「人言教育創意中心」的啟用,於104年9月14日功成身退。

育樂館


  育樂館於民國五十八年六月落成,為本學院師生體育 、 娛樂 、 集會及休憩之主要場所,全部建築面績一千九百坪,內部有可容納三千多人的大會堂 、各項 室內體育設備,如籃球場 、 排球場 、 羽毛球場 、 保齡球場 、 桌球室 、 擊劍室 、 柔道室 、 拳擊室等 、 娛樂休憩設備方面,有保齡球場 、 撞球室 、 電影院 、 咖啡廳等及學生活動中心等四大部份。幾經翻修,內部的各項設施雖有變動,但育樂館的原貌不改,依舊佇立在校園裡的一角,持續不斷的為逢甲人服務。

圖書館


  民國五十年學校成立時設立,圖書館並無專用館舍,祗有二名管理人員,並在新建校舍中撥出一間教室為臨時圖書室。民國五十二年九月教學大樓興建完工後,在二樓分配二大間教室作為圖書館,其中一間為閱覽室,另一間則為典藏辦公處所。初期圖書館以教室為館舍,藏書未滿千冊,建築設備方面更談不上任何規模,一直到了民國五十三年行政大樓落成時,圖書館假行政大樓三樓四間做為辦公室及書庫,一樓一間做為期刊及閱報區,圖書館才有專用館舍。
  民國六十年,因學生人數增加及館藏資料快速成長,使得原有館舍已不敷使用,於是有圖書館獨立館舍之興建計畫,並於民國六十年三月動工,十一月底落成啟用,新館位於校園中心,為一五層平頂長方型建築,佔地二仟四百餘坪,可藏書三十萬冊以上。而後由於教職員生人數急驟增加,館藏數量與日俱增及資訊時代的來臨,民國七十四年開始擴建新館的設計;民國七十五年擴建新館動工,於民國七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完成驗收,並於七十七年十月開放使用。
  民國八十九年,圖書館進行整建,在現有的建築結構限制下,重新塑造現代電子圖書館之新形象,整建工程於民國九十年十二月廿四日落成啟用。整建完工的圖書館,不僅外觀現代感十足,內部空間與各項設備更是頂尖,不再是傳統的「藏書樓」,而是推廣資訊素養教育與電子教學的「學習工場」。 

        為配合學校總體發展,民國一O七年九月三日在圖書館舉行「窗臨書韻─優化行政空間啟用儀式」。原先位在行政一館的財務處、人資處、秘書處、研發處等搬遷至圖書館三樓及四樓,提供師生同仁更好的服務。

校友招待所


  本校創校卅週年,畢業校友達五萬餘人,為讓校友返校時,得到母校溫馨的招呼,特興建了三層樓高的校友招待所,計套房五間 、 單身雅房七間 、 雙人套房五間 、 家庭式套房四人一間及家庭式雅房四人一間,面積共四百九十三坪,並於民國八十年十月竣工使用。招待所位於學校東北側一角,建築古色古香,緊鄰學思園,寧靜宜人,視野開闊,並設有交誼廳、無線網路、乒乓球檯,可供聚會交誼。

第四招待所


  民國六十年十月,第四招待所完工,樓高三層,供教職員居住寄宿之用。民國九十年,校區整體規劃將第三招待所、第四招待所、女生第一、第二、第三宿舍等拆除,將師生宿舍全部移至第二校區,以符合一校區發展為教學區,二校區發展為住宿區之策略。

第三招待所


  民國五十六年十月,第三招待所完工,為本校遷校西屯後的第六期工程,位於治平路與至善路的交叉口,為教職人員宿舍。民國九十年,校區整體規劃將第三招待所、第四招待所、女生第一、第二、第三宿舍等拆除,將師生宿舍全部移至第二校區,以符合一校區發展為教學區,二校區發展為住宿區之策略。

  從第三招待所的三樓窗口往外望,常常可以看到飛越而過的松鼠。探頭向一招遙望,時而可見五彩繽紛的噴泉。頗有一些「常駐」於此,與松鼠常相左右的逢甲「耆老」,對自己長年「善意的侵佔」即將進入歷史長河很是心疼。在第三招待所住過二十五年的黃敬欽老師,回憶起三招往事,不勝感慨地說,寧靜的宿舍區處在熱鬧的校園裡,可以感受到師生充沛的活力無論是早期建築系趕夜工時所放的音樂,或是一大早育樂館旁文化服務隊的精神答數,晚上土風舞社欲罷不能的音樂,隔鄰女舍前男孩集體嘶喊生日快樂的聲音,都是難忘的回憶。甚至相隔一條馬路的育樂館,在教師聯誼室裡,乒乓桌成為運動的核心,深夜還聽得見老師們熱烈廝殺的聲音。

第二招待所


  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第二招待所完工,是本校搬遷西屯後的第三期建築,位於治平路與修齊西路的交叉口,為本校教職人員宿舍。民國八十八年,劉安之校長將第一招待所納入二期景觀工程,加以整修,並拆除一招旁的二招,改建為五彩噴水池。而三招 、 四招與女生宿舍也於民國九十年拆除,完全了將師生宿舍全部移至第二校區的規劃。

2007年12月13日星期四

第一招待所


  現在的第一招待所是民國五十二年時的院長辦公室,為逢甲搬遷西屯後的第一期建築,在創校初期,這幢小屋發揮了最大功能。遷校西屯的最初幾年,它是院長和幾位主任的宿舍,也權充了秘書室、保管組和出納組。另外有一個小房間,做為遠道來逢甲授課的教授臨時住宿之用。所以它雖然窄小仄迫,卻是逢甲大學創校初期的重要精神象徵。為了發揮第一招待所的歷史功用和空間律動感,民國八十九年,劉安之校長將之規劃為重要的校史古蹟,懸掛歷任董事長及院長的玉照、學校發展的相片,以今昔對照的方式,讓來賓彷彿穿越時光隧道,看到逢甲大學四十多年來飛躍的進步。步出第一招待所時,左邊抬頭是巍峨矗立的人言大樓,右邊舉步是五彩的噴水池。這幢古 今並置、剛柔相濟的資料館,代表逢甲大學的公共文化財,漫步其中,可以懷想逢甲大學的星霜變 化。

電子通訊館


  電子通訊館位於人文社會館(民國九十一年十月改建,原為男生第四宿舍)旁,原為女生第四宿舍,於民國九十一年五月改建為電通館,並與人文社會館同時於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舉行落成典禮。


  電通館一至五樓為電子系及通訊系所屬空間,一樓:電子系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系學會、教授研究室17間、研討室1間、會議室1間。二樓:通訊系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教授研究室15間、研討室1間、會議室、實驗室1間。三樓:電子系實驗室8間、研究生教室1間。四樓:通訊系實驗室8間、教授研究室1間。五樓:電子系實驗室5間,通訊系實驗室2間、研究生教室1間、系學會。地下一樓:體育室桌球室。

人文社會館


  本校於民國五十年創辦時僅設有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會計與工商管理等四個學系,自此後本校教學與研究,以理、工、商學為主,為求學術之平衡發展及提升本校學生人文素養,於改制大學後開始規劃人文社會相關系所之設立,以成立一完整之綜合大學為目標。


  民國七十七年本校奉准成立中文研究所,七十九年成立中文系,八十八年八月成立人文社會學院。本院現有中國文學系所(碩、博士班)、外國語文學系、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所以及教育學程中心、藝術中心和語言教學中心等。


  為使人文社會學院的教師們能有一獨立空間專心一致從事研究,特將原男生第四宿舍改建為人文社會館,於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舉行落成典禮,由劉安之校長親自主持。人社館的整建,大幅提昇本校教師研究空間的品質。

土木水利館


  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底,土木水利館正式完工,並於同年十一月十五日上午八時廿分舉行落成典禮,由高人言董事長剪彩後正式啟用。土木水利館係本校配合國家經建之需,斥資伍仟餘萬元興建,建築宏偉,樓高六層,總建坪2500餘坪,計有卅間研究實驗室,是當時國內最具規模的專業教學工程館。

理學大樓


  民國六十五年至六十九年間,為本校由學院邁向改制大學的新里程,在這五年間,本校協商省市政府開闢逢甲路,建立新校門,並先後建造了理學大樓、航空館、土木水利館等,其中的理學大樓於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間落成,並於創校十五週年校慶間舉行落成典禮。早期理學大樓旁十分空闊,一旁僅有天主教教堂,目前理學大樓旁的土木水利館與學思園分別於民國七十年與七十一年落成。

資訊電機館


  現今資訊電機館在逢甲草創時候,為男生宿舍區,分別為男生第一宿舍與男生第二宿舍。男生第一宿舍於民國七十二年拆除,改建為資訊館,而男生第二宿舍於民國七十五年拆除,改建為文教館。
  資訊館在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創校廿三週年校慶當天落成啟用,樓高六層樓,內部設備新穎且昂貴,據當時工學院楊濬中院長表示,工學院重要的電子、電腦設備,經分類集中在資訊館,是本校設備中最昂貴的教學器材,資訊館的興建完工,對逢甲來說是一座新的里程埤。
  文教館則於民國七十七年八月間完工,是本校為配合設立文學院而興建六層「文教館」大樓,同時連接資訊館,使其二合為一。文教館的興建是為了要解決當時教室不敷使用的窘狀,在長遠的發展上是將來要成立文學院,爭取設立中部完整的綜合大學。
  而原位於資訊館與文教館後方的男生第三舍也於民國八十九年七月間拆除,為配合校園景觀規劃,改建為停車場。民國九十一年,資訊館與文教館更名為資訊電機館。

商學大樓


  民國八十七年二月六日,誠篤樓(商學大樓)新建工程開工,歷時一年多,於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卅一日完工落成,並於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本校卅八週年校慶時舉行啟用典禮,樓高十二層的商學大樓正式加入服務的行列,使逢甲校區內的整體規劃更為完善。商學大樓座落在逢甲東側門口旁,由商學院各系-合經系、經濟系、保險系、會計系、財稅系、財金系、國貿系、統計調查研究中心及航空系和推廣學院等分布在各樓層中。 .


  商學大樓前的一大片綠地,緩和了高樓建築的壓迫感,草地前的石椅更是學生們休憩閒聊的好地方。大樓一旁為舊水湳機場,在機場尚未搬遷前,常能看到飛機的起降,偶而三五常群的同學相約登上商學大樓頂,寂靜夜晚中,跑道上的指示燈陸續亮起,看著飛機降落或起飛,天南地北的聊著,好不愜意。

科學與航太館


  

民國六十四年核定本校成立航空工程 學系,而航空工程館於民國六十九年六月完工落成並邀請國史館黃季陸館長蒞臨本校剪綵,航空館內共設有實驗室 15間,圖書室及電腦實習室等。民國九十二年十月,因為學校的發展與校地的重新規劃,拆除航空工程館,原址改建「科學航太館」,並於民國九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本校四十三週年校慶時舉行落成典禮。


  新建之「 科學 航太館 」規劃為地下二層、地上八層,面積達10,000平方公尺,約3,025坪,預計造價為一億八千萬元。科航館的空間規劃與功能,將以教學與研究為主。全新完工後的科航館,除了提供本校師生更多的教學與研究空間外,其外觀的現代感十足,勢必成為逢甲校園內的另一個美麗的新地標。

丘逢甲先生紀念館


  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廿日,本校舉行新建丘逢甲先生紀念館暨男女生宿舍落成剪綵典禮。剛落成之丘逢甲先生紀念館,除設有大學部及研究所教室外,尚有學生會議廳、校史館、外語中心、精密儀器實驗室、教授研究室等,以為全校師生進修研究之處所。


  民國六十三年七月,為了緩和丘逢甲先生紀念館前的嚴肅感,由本校建築系夏嘉慶、羅榮鑫等講師設計,在廣場間建設噴水池一座,希望提供師生休閒的場所,一則有視覺效果,再則,噴泉的水聲令人有清新的感覺。民國六十四年四月,為紀念先總統蔣公逝世本校發起籌塑蔣公銅像捐獻運動,並於同年十一月舉行揭幕儀式,自此蔣公銅像矗立在丘逢甲紀念館前。但因民國八十四年九月,校園環境改善小組的成立,校園的整體規劃為了增加校園綠地的空間,將紀念館前廣場的景觀重新規劃,藉由景觀的再造賦予它一個新的意義。現在紀念館前廣場明朗開闊,空間設計簡潔,再配合上一旁的石椅,偶而幾隻小松鼠穿梭其中,營造出一種特有的逢甲氣息。

人言大樓


  民國七十五年春,廖英鳴董事長、楊濬中校長與陳蒼和主任秘書等三人,訪問美國各地姐妹校,發現美國公私立大學多有專責單位,持續向校友及社會人士勸募基金,以供加強師資陣容、充實校舍設備、專題研究及學術活動之用。回國後,幾經商議,遂於民國七十八年五月決定興建「創校卅週年紀念大樓」,同時積極進行工程設計與募捐活動,同月廿三日籌募興建基金第一次籌備會決議:成立「逢甲大學興建新大樓募捐推動委員會」。此後,廖董事長、楊校長親率同仁陳蒼和、劉勝旟、謝京華、邱茂德等人,前赴美、日、東南亞各地訪問校友,國內則分往各縣市召集校友開會,向各地校友募捐。

  「創校卅週年紀念大樓」於八十年一月廿五日動工,歷經了二年又六個月,其間一粒砂、一塊磚、一寸鐵、一條管、一根線,都有無數心血與汗水,方成今日巍然矗立之大樓。大樓完工之日,適值本校名譽董事長高人言先生九秩大慶,眾議定名為「人言大樓」,以示對人言先生重建本校之豐功偉績。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人言大樓(創校卅週年紀念大樓)落成啟用。「人言大樓」樓高十二層連地下兩層共十四層,建築面績六千餘坪,宏麗壯觀,矗立校園中,象徵本校發展史上邁進新階段的里程埤。此大樓的完成,不但疏解本校教學、研究空間之迫切需求,更期藉此機會,將逢甲大學六萬餘校友之力量,作一次大團結,提升其向心力,使本校校友之力量,與逢甲長遠之發展歷史相結合,進而使本校發展為一完整的綜合性大學。

工學館


  今天的工學院,於民國五十三年建成啟用時稱工學館,五十七年在原有工學館右側添建四層工學大樓一座,五十八年四月改建完成。由於各學系蓬勃發展,不斷添置大量新式實驗設備,原有房舍漸感不敷用,六十年進行第二期擴建工程,六十四年再進行第三期擴建工程,十月完工,為五層樓之建築,與丘逢甲紀念館、圖書館鼎足而立。七十年十月進行第四期擴建工程,將工學館後排拆掉,改為五層大樓,二樓以上做為教室之用,一樓及地下室放置機器,作為同學實習之用。
  工學館的一再擴建可以看出逢甲成長的迅速,不啻為逢甲成的縮影。原工學院中庭的平房是高信先生決定遷校西屯後,所建的第一批房舍之一。民國九十年二月,本校為美化整體校園影觀,執行「工學館教學實驗實習室再造工程計畫」,將工學館內的平房拆除,改建為中庭廣場。
  工學院中庭的平房,是高信先生決定遷校西屯後所建第一批房舍,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陳三教授說:「這是逢甲的一級古績。經58、60、64、70年4次擴建,形成今日工學院全貌。從平房到高樓,從工學館到工學院,工學院的擴建也正說明了逢甲大學一步一腳印成長的脈絡。」

語文大樓


  民國五十八年六月間,育樂館、語文大樓、工學大樓(工學館擴建工程)、電腦中心等四項工程落成。語文大樓與育樂館相對,為一幢四層大樓,大部份供國文、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等語文教學之用。


  語文大樓蓋好後,和建築館、教學大樓(現為忠勤樓)形成ㄇ字形的中庭,益以菩提樹,空間的戲劇效果便隨著人群的聚集而產生了。人群穿於其間,或駐足而觀,或席地而坐,給人輕鬆愉快而不失隱密的感覺。院落擔當了溝通心靈的角色,塑造了生動而即興的氛圍,使得終日熙攘的師生感受環境的呵護、溫暖和應許,讓狹窄的空間充滿啟發性。

教學大樓




  走進逢甲,噴水池後蓊蓊鬱鬱的老榕樹,在炎熱的仲夏,硬是撐起了一片綠蔭,擠出盛夏的最後一絲涼意。今日的廣場連接著忠勤樓及行政一館,是學校重要的通道。上下課間,熙熙攘攘的人群,襯托出這個空間的繁忙,也帶出了逢甲人的歷史記憶。
  民國五十二年教學大樓坐落在目前忠勤樓的位置,成為學校重要的建築。隔年,行政大樓與教學大樓各佔一方,構築出學校的主要空間格局,也為逢甲的發展寫下新的一頁。看著燻黃的照片,也期待各位校友能翻箱倒櫃,找出當年的舊照片,共同回味逢甲人的歷史記憶。
  民國八十二年七月,黃鎮台校長接任後,有感於逢甲校地有限,而學生日益增多,因此在同年九月間,將教學大樓拆除,在原址上重新興建「忠勤樓」於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完工,樓高八層,是由本校建築系校友譚一川建築師所設計的。
  教學大樓因逢甲的發展與日益茁壯而拆除,原址興建巍峨高大的「忠勤樓」,早年的師長、校友們回到母校後,經過「忠勤樓」前仍不免懷念起往日時光,感嘆時光飛快消逝,物換星移,人去樓空。

忠勤樓


  走進逢甲,噴水池後蓊蓊鬱鬱的老榕樹,在炎熱的仲夏,硬是撐起了一片綠蔭,擠出盛夏的最後一絲涼意。今日的廣場連接著忠勤樓及行政一館,是學校重要的通道。上下課間,熙熙攘攘的人群,襯托出這個空間的繁忙,也帶出了逢甲人的歷史記憶。
  民國五十二年教學大樓坐落在目前忠勤樓的位置,成為學校重要的建築。隔年,行政大樓與教學大樓各佔一方,構築出學校的主要空間格局,也為逢甲的發展寫下新的一頁。看著燻黃的照片,也期待各位校友能翻箱倒櫃,找出當年的舊照片,共同回味逢甲人的歷史記憶。
  民國八十二年,學校有感於校地有限,而學生日益增多,因此在同年九月間,將教學大樓拆除,在原址上重新興建「忠勤樓」於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完工,樓高八層,是由本校建築系校友譚一川建築師所設計的。
  教學大樓因逢甲的發展與日益茁壯而拆除,原址興建巍峨高大的「忠勤樓」,早年的師長、校友們回到母校後,經過「忠勤樓」前仍不免懷念起往日時光,感嘆時光飛快消逝,物換星移,人去樓空。

行政二館


  行政二館原為商學館於民國五十五年十月落成完工,並於創校五週年紀念日當天邀請省主席黃杰蒞校剪綵。商學館位於行政一館左側,為當時商學院各系學生學習與研究的場所,四層樓高的建築物,有一種典雅簡約的獨特氣質,帶有舊式建築濃濃的古樸之味,讓人不自覺的陷入逢甲的氛圍中。商學館內的中庭,於民國五十四年八月設置實習銀行,除了讓學生實習外,兼營存匯款業務,亦協助出納組辦理學生繳費收款業務。實習銀行依教育部規定於八十四年七月卅一日結束,為服務本校教職員工生,於八十四年八月一日由第七商業銀行與本校訂立金融服務合約,提供不定期之服務,並於八十九年三月在本校設立逢甲分行。而隨著逢甲的日益茁壯,大量的莘莘學子們湧入逢甲校園,舊商學館已不敷使用,於八十七年二月六日,商學大樓新建工程開工,於八十九年冬天正式啟用,加入服務的行列。而舊商學館則改為行政二館,與行政一館比鄰而居,提供各行政單位使用。

行政一館


  行政一館於民國五十三年九月完工落成,外表莊嚴肅穆,是學校行政單位的重鎮,也是貴賓來訪的主要地點。為了不給人刻板的感覺,民國八十八年,劉安之校長特別把一樓的門廳、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重新整治,以柔和的嵌燈搭配學校各期建設的檔案圖片,營造歷史感與人文氣息。校訓「忠勤誠篤」打上燈光,有剛中帶柔之感。二樓校長室的對設立貴賓室,木質的牆壁削弱了水泥牆的冷漠,輔以黃敬欽教授的畫作,頗能凸顯逢甲校園於鬧中取靜的用心。牆上用放大的榕榕大道照片和校園鳥瞰圖,引領貴賓進入逢甲大學的歷史時空。
       本校行政大樓於民國九十五年暑假期間,進行外牆及屋頂的整修,整修後的行政大樓煥然一新,大幅改善本校大門入口之環境意象。
      民國一O七年九月三日配合學校總體發展,本校將原先位在行政一館的行政單位搬離,集中搬遷到圖書館三、四樓及行政二館辦公,空出行政一館,將學校的空間活化轉型。

傳承與創新-逢甲大學近十年的發展1998-2007



  校史檔案室由校史編纂委員會改組成立至今,在劉安之校長的支持下,已出版了三本校史專書,此次是第四本專書的出版。編寫本書有二個動機:一是保留近十年來本校的基本史料,二是記錄本校近十年的變化。大致而言,寫史者對當代歷史的撰寫總是心存畏懼,一怕當局者迷,看不清實際的狀況;二是時間的發展太短,許多事情都還在發展之中,還不到歷史論斷的時候。因此,本書的寫作,僅能秉持「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努力的收集史料,進行初步的彙編而已。   本書的編寫以過去校史資料室留存的資料、逢甲校刊、逢甲週報,以及各單位提供的資料為基礎,結合相關的照片,透過圖文並呈的方式,將內容分為:(一)制度與組織變革;(二)教學、研究與輔導;(三)師生與校友活動;(四)研究資源與產官學合作;(五)校園變化;(六)榮譽事蹟;(七)國際交流;(八)其他等,共計八大項,在此分類下,以編年記事的方式,將龐雜的資料勾勒出來,希望能凸顯本校近十年的發展歷程。經眾人的努力,編寫將近一年終於成稿。

Touching FCU.



  逢甲大學校園裡有傳統的歷史建築第一招待所,也有現代感濃厚的圖書館,更有設備新穎的新建體育館,這巨大的變化可從九○年代的校園改造談起。九○年代的逢甲,蓄積了三十年的經歷,長期的養精蓄銳,已到了奮力一搏的階段,在大量擴充學校師資與設備後,乃大刀闊斧的從事校園景觀改革,歷經數期的景觀工程改造,校園開始有了生氣,幾個角落逐漸成為學生與遊客聚集的地方,如進入大門後逆時鐘而行,可看到榕榕大道、圖書館、科航館、人言大樓以及第一招待所、七彩噴泉、學思園等,整體的建築和景觀經過了細心的安排後,透過地面紅磚的鋪設,完成了連結,成為一個整體空間,將傳統與現代加以揉合,構築了逢甲精緻化的校園,朝向都會型大學發展。經過改造的逢甲校園,以第一招待所和平面噴水池為中心,串連旁邊的大綠地,以及操場、球場、人言大樓等,成為校園空間的中心指標。

儒家思想的實踐者-廖英鳴先生口述歷史



  史料為歷史研究的基礎,基於保存史料,究明過去本校歷史發展盲點的立場,對的口述歷史工作,自是應當積極進行。在本校早期的核心人物中,廖英鳴副名譽董事長的經歷極為豐富,他擔任過抗戰時期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的機要秘書,亦曾任報社的社長,更在本校擔任校長長達十五年,其經歷足可印證抗日時期及本校創校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九十三年間由秘書室王志宇秘書負責進行廖英鳴副名譽董事長的口述歷史工作,在王秘書率同兩位助理的辛勤訪問與整理下,經兩年的努力,終於有今日的成果。此書的出版有助於我們瞭解本校創校發展的歷程,以及學校組織規模的形成,更可落實本校對於歷史傳承的要求與期待。

片雲天共遠-逢甲大學與馬來西亞僑教



  本校受高重建人人言先生(曾任僑教委員會委員長)戮力僑教事業,培植華僑人才的精神感召,對於僑教之投入,一直不遺餘力。1964年接辦海青班迄今已屆四十年,培育的海外僑生共計4565人,其中以馬來西亞校友的人數最多,活動力也最強,為見證過去四十年來僑教的歷程,以及華僑在海外奮鬥的艱辛,實有必要留下一些紀錄,以彰顯前賢篳路藍縷的開創精神。是以於民國九十二年八月,組成編輯委員會,蒐集史料及相關照片,著手編纂《片雲天共遠—逢甲大學與馬來西亞僑教》一書,冀望以文字與照片為本校與大馬校友的發展事蹟作一註腳。
  本書共分馬來西亞概況、中華民國僑教發展概況、逢甲大學與僑教、馬來西亞逢甲校友組織的建立與運作、逢甲大學校友與馬來西亞、馬來西亞逢甲校友與母校等六章,完整且清楚的呈現逢甲大學與馬來西亞僑教間的關連以及逢甲大學馬來西亞校友在當地的發展與成就。逢甲自接辦海青班後,即全心投入僑教事業,誠如張希哲前校長所言:「教育僑生是國家的政策,海外青年技術訓練班是本校高董事長在僑務方面的新猷,所以逢甲應招收僑生,並且逢甲的僑生教育,要比其他學校辦得更好些;倘若逢甲的僑生教育未能辦好,高先生就不好意思要求其他學校辦好僑生教育。」本校推動海青班不遺餘力,培育了許多僑界菁英,僑生返國後均能在異域一展長才,成為馬國的社會菁英,如陳華清、馬文清、周道惠、劉建興等校友,皆為其中翹楚。而本校與馬來西亞僑教的關係密切,有關本校與僑教、本校馬國校友在大馬的發展概況,本書中均有清楚且完整的交待。